《勐海縣志》關于普洱茶的記述
品。其具有“陳香味獨具,湯色紅濃明亮,滋味醇厚回甜,茶性溫和,耐貯藏,越陳越香,品《勐?h志》關于《勐臘縣志》關于普洱 茶的史料(一)村公所轄區(qū)。歷史上的革登原在阿卡村公所菜園邊,后全寨搬遷。革登為古產茶較聞名的地方,茶葉年產量均在500擔以上。茶葉屬大葉種型。清嘉慶年間:
一、古茶山勐臘,傣語為產茶之地。勐臘植茶歷史悠久,是大葉種茶的發(fā)源地之一。早在公元8世紀唐朝人樊綽在《蠻書》中寫道:“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銀生城”指的是南詔所設的“開南銀生節(jié)度”區(qū)域,“銀生城界諸山”指景東,景谷,普洱 及其以南的西雙版納諸茶山在內的廣大茶山。明萬歷末年(約1620年),謝肇淛在《滇略》一書中第一次提到“普洱 茶”:“土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普洱 是當時茶葉的集散市場,“銀生城界諸山”均系普洱 府轄地,故名“普洱 茶”。清朝中葉,普洱 茶遠銷國內外譽滿天下。“普洱 茶”的確切種植產地,清檀萃《滇海虞衡志》已有準確記載:“普洱 所屬六茶山,一曰攸樂,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奔枝,五曰曼端,六曰曼撒,周八百里。”清阮!普洱 茶考》也有相同的記載!普洱 府志》卷十九《食貨志六物產篇茶》又載:“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 所屬六茶山。”六茶山除攸樂今景洪縣外,其他五茶山均在勐臘縣象明、易武一帶。1957年云南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所長蔣銓在《六大茶山訪問記》中所寫“六茶山”—曼灑,易武,曼磚,倚幫,革登和攸樂,定位更加確切。史料文獻中,因茶葉興衰演變,地名記述有異,而六茶山是名重于天下的“普洱 茶”的生產地是無疑的。
建國后,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恢復和發(fā)展茶葉生產,且大力扶持集體和個人在壩區(qū)和半山區(qū)開辟了新茶園,古茶山換了新面貌。
1、曼灑茶山曼灑茶山位于中老邊界中國一側,包括今曼臘鄉(xiāng)的曼灑,曼臘,曼乃村公所和易武鄉(xiāng)的麻黑村公所。曼灑村公所是古曼灑茶山的中心地帶。南起茶王樹寨,西至曼灑村,北到曼乃寨,東迄黑水梁子都是茶山。原屬該村的彎弓大寨,白茶園,曼邊新寨,丫口寨,水溝頭,黃蘿卜地,茶王樹寨等均植產茶葉,以彎弓大寨產茶最多,僅一季即可采茶400多老擔(一老擔為今99。75公斤)。茶王樹寨有一茶王樹,民國七年(1918)前,一次可采茶一擔一只(一擔為150老斤,一只為75斤)。民國十五年(1926)茶王樹主干枯死,據(jù)測量老樹樁直徑為120厘米,根圍377厘米。后從老樹樁根部發(fā)出3叉新枝。直徑分別為36、43、26厘米。茶王樹周圍的茶樹群平均莖粗不低于勐海南糯山半坡寨茶王樹周圍的茶樹群。由此測算,這片茶林的樹齡應在55代以上。
2、易武茶山易武茶山包括今易武鄉(xiāng)政府所在地的易武、易田、曼洛村公所轄區(qū)。清道光年間(1821~1850)莽枝(勐芝)、架布,嶍崆山逐漸衰退,易武茶山取而代之。國民經濟研究所《云南經濟·滇茶概述》說:“鎮(zhèn)越縣即六大茶山的易武山,茶質優(yōu)良,遠較佛海(勐海)為勝,年產茶約4000擔……”清乾隆(1736年)以前已有少數(shù)民族漢族在易武制團茶(砣茶)。乾隆年間(1736~1795),許多石屏漢人紛紛遷居易武大種茶樹。同治年間(1862~1874)茶葉產量大增,到光緒初年(1877),僅易武就制茶5000多老擔。民國初年,易武除種些玉米外,民眾以采茶揉茶為生。茶葉盛產時,一般每戶產茶十來擔,多的有15、16擔。易武鄉(xiāng)的黑水梁子現(xiàn)存一大茶樹,根圍208厘米,直徑66。2厘米,高11米。另落水洞有一大茶樹根圍124厘米,直徑48厘米,高11。72米。
3、曼磚茶山曼磚(今曼莊)茶山包括今象明鄉(xiāng)的曼莊,曼林村公所轄區(qū)。曼磚茶山的形成早在清乾隆六年(1741)以前,由石屏漢人或早居曼莊的其他民族栽植。當時茶葉產量在1000擔以上。據(jù)曼莊關帝廟(已倒塌)碑文載:“曼莊為六大茶山之一。”
4、倚邦茶山倚邦茶山包括今象明鄉(xiāng)的倚邦,曼拱,河邊3個村公所轄區(qū)。倚邦街曾系象明縣府所在地。倚邦少數(shù)民族漢族多系寧洱、石屏一帶遷來,清雍正年間(1723~1735)建石屏會館。早在石屏人未來之前就有四川人和楚雄人在倚邦落戶營茶,曾建蓋過四川會館和楚雄會館。倚邦茶葉歷史上以園茶暢銷省內外,后又擴銷到越南、香港,年產茶1000擔左右。倚邦本地茶葉以曼松茶味最好,被定為“貢茶”,曼松曾“年解貢茶20擔”。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說。民國24年(1935)后,法國人禁止茶葉銷往越、老、緬三國,茶葉滯銷,茶園荒蕪。
五、革登茶山革登茶山包括今象明鄉(xiāng)的安樂和新發(fā)兩個村公所轄區(qū)。歷史上的革登原在阿卡村公所菜園邊。
二、茶葉生產1、品種資源勐臘茶,又統(tǒng)稱易武大葉茶。早在公元8世紀以前,易武一帶就有野生茶林,即大葉茶,F(xiàn)在易武鄉(xiāng)的黑水梁子和落水洞還發(fā)現(xiàn)兩棵老茶樹,按茶樹莖粗推測,樹齡至少在55代以上。
易武大葉茶具體又可分為:大葉茶,大葉白毛茶,大葉白毫茶、椰葉茶、椰葉白毛茶5個品種。省內外一些專家認為,易武大葉茶屬良種之一,內含物豐富,國內外能夠仿制普洱 茶的外形,但不能制出普洱 茶內在品質。
(1)品種特征種籽性狀:圓形或扁圓形,暗棕褐色;植株性狀:植株喬木型,主干明顯,樹姿半開,生長勢強,分枝較密;葉片形態(tài):葉長橢圓型,著生水平狀,葉色濃綠,葉較厚,葉質柔軟,葉面隆起,葉身平展,葉綠微波,葉尖逐尖,鋸齒深而密;花:花乳白色,花瓣6~7瓣,花冠直徑3。2~3。6厘米,柱頭三裂。
(2)品種特性采摘期:每年3月上旬至11月上旬;芽葉性狀;芽肥大,粗壯,絨毛多,發(fā)芽整齊,新梢持嫩性強,易采摘;適應性:適宜在滇南、滇西、滇東南的山區(qū)丘陵及廣西、廣東、福建、四川、貴州南部地區(qū)種植,或相似原產地氣候類型的地方種植;適制性:制紅茶外形色澤烏潤,金毫顯露,滋味濃強,鮮爽,宜制普洱 茶及綠茶;化學成分;一芽二葉蒸青樣含多酚29%,水浸出物48%;產量:比一般群體種增產15%。
2、栽培清雍正(1723年)前,茶區(qū)農民就采制樹林茶,即大葉種茶。雍正年間(1723~1735)石屏、四川、楚雄等地少數(shù)民族漢族遷來本地茶區(qū)后,帶動當?shù)厣贁?shù)民族開始對樹林茶進行改造,砍去茶樹周圍的雜樹草,翻松茶地,實行中耕管理。乾隆嘉慶年間(1736-1820)開山種茶,大建茶園,實行育苗移植法種茶,品種均為大葉種茶。據(jù)《鎮(zhèn)越縣新志稿》載:“栽培:茶農于立春后,茶秧出土成長至四、五寸高之時,即可移植;株間相距約四尺,茶秧四周遍插竹簽以護。夏秋除草施肥,三年后即可采摘。”
1960年以后,新發(fā)展的茶園主要實行育苗栽移法,栽培過程為:(1)育苗,一般在栽培頭一年的10月份進行。(2)開挖臺地,一般當年開挖當年種植,也有10月份以后開挖第二年雨季種植的。先開臺面,一般寬1。5米;后挖種植溝,溝深50公分,底寬40公分,頂寬60公分,挖好后回填肥土,齊溝平。(3)移栽,把茶苗移栽到種植溝內,每畝種植3000到4000株,移栽時間多在6-7月份,種植形式主要有單株雙行和雙株單行兩種。(4)修枝定型,從茶苗移栽成活到投產,要進行三次修剪,以形成寬闊樹,擴大采摘面,提高產量,三年即投產。
進入80年代后,茶葉栽培直播技術逐步推廣,至1988年末直播面積約占新植茶園的20%。直播技術即;每年10--11月把茶籽直接播入茶葉臺地的種植溝內,茶苗成活不再移栽。每畝播茶籽7。5公斤,茶籽播在離臺面10厘米的深度,茶籽上面覆蓋稻草,再覆蓋肥土。茶籽在土中越冬萌芽,第二年春天后陸續(xù)出苗,進行中耕管理,三年投產。
3、產量清乾隆至光緒初年,縣境“五大茶山周圍八百里,年產茶葉上萬擔”。光緒二十二年(1895)勐烏、烏得割讓法國后,茶葉銷路受阻,茶葉產量減至5000擔。民國10年(1921)新開通易武至越南萊州茶道,茶葉銷路好轉,產量回升至6700擔。1937年后,由于法國人禁止進入越、老、緬三國,茶葉生產下跌,茶商倒閉,茶農棄茶種糧,茶園荒蕪。1949年建國前夕,縣境茶園采摘面積只有2770畝,年產量401擔。
建國后,縣人民政府重視茶葉生產,積極組織發(fā)動茶區(qū)人民恢復老茶園,開墾新茶地;同時給茶農發(fā)放救濟糧款,提供刀、鋤頭和農藥等。1952年成立中茶公司茶葉收購組,1956年成立易武農技站,負責組織版納易武的茶葉生產和購銷工作,從而使茶葉生產得以迅速恢復和發(fā)展。1959年末茶地面積增至8598畝,年產量增至2182擔,與1949年相比,分別增2。1倍和5。4倍,60年代初期,尤其是1963年,全縣農村普遍缺糧,在“重糧輕茶”政策指導下,許多茶農棄茶種糧,茶葉面積、產量大減,當年面積減至7096畝,產量跌至1002擔,比1959年分別減少21。2%和45。9%。1964年成立多種經營辦公室,全縣挖臺地種茶。1966年“文化大革命”運動開始后,在“左”傾錯誤干擾下,茶葉生產一度受挫。1969年末,面積9111畝,產量2000擔,比1959年面積增513畝,產量減182擔。1971年縣革命委員會(以下簡稱縣革委)根據(jù)中央提出的“以糧為綱,全面發(fā)展”的方針,加強多種經營辦公室力量,負責抓茶葉等經濟作物生產。1973年在麻木村公社舊龍寨召開有各公社、大隊、生產隊及有關部門或單位代表參加的茶葉生產現(xiàn)場會。為切實解決山區(qū)茶糧矛盾,充分調動茶農種茶的積極性,1972--1980年,縣革委3次調減山區(qū)的公糧任務,由280萬斤調減為126。9萬斤,茶區(qū)的公糧任務全部減免,此間新建了一批茶區(qū),茶葉生產較前有所發(fā)展。1978年末,茶葉面積達到11890畝,產量2532擔,比1969年分別增長30。5%和26。6%,畝產28斤。1980年在農村推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后,調整了農村產業(yè)結構,“糧食為主,多業(yè)開花”,縣委,縣政府在抓緊糧食生產的同時,把茶葉生產作為山區(qū)脫貧致富的骨干產業(yè)來抓。1977年成立外貿站,1981年升格為縣外貿局,統(tǒng)一負責全縣的茶葉生產和購銷,并根據(jù)云南省人民政府文件精神,進一步放寬茶葉生產政策,明確規(guī)定:集體、個人一起上;誰種誰有誰受益,可以繼承,50年不變。同時把茶葉種植列入計劃,給予資金扶持。1981--1988年,采用有償無息形式,先后投放茶葉種植扶持資金總額151。9萬元。1982--1988年縣外貿局還先后從保山、臨滄、思茅等地調供茶籽49。67萬公斤。同時主辦了22次茶葉技術短期培訓班,培訓1900人次。隨著茶葉生產政策、措施、資金的落實和糧食生產的發(fā)展,種茶的單位和個人越來越多,茶葉面積、產量不斷擴大,至1988年末,全縣已有12個鄉(xiāng)鎮(zhèn)以及部分機關、國營農場單位種植茶葉,茶葉總面積猛增至25567畝,比1978年增2。2倍,其中投產面積15739畝,占總面積的61。6%;總產量9457擔,相當于1978年的3。7倍,畝產51斤,比1978年增1。8倍。
4、加工(1)元寶茶。原稱砣茶,團茶,餅子茶,后因特定規(guī)格而稱“七子圓”。“圓”即一個圓形茶餅。每“圓”七兩,七“圓”為一“筒”。元寶茶自古就以外形美觀,湯色嫩綠,味道香美,久留味醇等特點而馳名。清雍正二年(1724)后,隨著石屏等地少數(shù)民族漢族陸續(xù)遷入本地作茶而開始出現(xiàn)茶莊商號,加工,經銷元寶茶。曼灑、倚邦和易武茶山是元寶茶原產地,民國初年公有茶號38家,年加工元寶茶6900擔。其中易武21家4420擔,曼灑9家1700擔,倚邦8家780擔。
茶莊,即加工元寶茶之作坊,一作坊有10余個工人,全憑手工操作。制作工藝:(1)分等:先將散茶按“尖子”、“蓋頭”、“二梭”、“老茶”分等,后從“蓋頭”中提取上好者作“梭邊”茶。(2)拼配:按茶的等級比例拼配“七子圓”。即尖子茶八錢,梭邊茶二兩,蓋頭茶和二梭茶四兩二錢。(3)裝筒:按茶料順序要求將茶葉裝入茶筒,中心層裝二梭茶和蓋頭茶,第二層裝梭邊茶,第三層裝尖子茶即蓋面茶。(4)蒸茶:蒸茶和裝茶同時進行,裝茶的第一道工序一完即用甑子蒸。待茶葉蒸軟后,將梭邊茶放入又蒸,后再放尖子茶,最后把蒸好的茶葉從蒸筒中取出,放入茶袋。(5)揉圓:把袋中茶葉揉成圓餅。(6)緊餅:把茶袋置于板上,再將揉成的圓餅放到茶袋上,揉成緊餅,又稱踏茶。(7)晾干,解袋。(8)包扎:把元茶按7個一筒用筍葉包扎起來,曬干后裝入籃中。
(2)初制茶。本地茶農很早就開始用手工加工初制茶。初制茶分曬青和烘青兩種。1966年,本縣首次引進28臺湘造50型電動手搖兩用揉茶機,次年引進殺青機,筑烘烤爐。機械加工茶葉省時、省力、工效高、質量好,深受茶農歡迎。1983年和1987年先后又引進2套茶葉機械生產工藝流水線,從此結束了靠手工初制茶的歷史,同時開創(chuàng)機制精茶的歷史。
曬青茶,又稱毛茶或散茶,皆為手工加工。據(jù)李拂一《滇越新志稿》載:“茶農將茶葉采摘回家后,用鍋炒使其凋萎,傾簸箕中反復搓揉成條,然后置日光下暴曬或用微火烘干,即成初制茶。”俗稱曬青茶。
烘青茶,縣內最先產于1984年,屬尚勇茶廠和易武茶廠初制所機械生產。加工工藝為:殺青—揉捻—干燥。
精制茶。綠茶,1984年尚勇茶廠最先生產,1988年易武茶廠也開始生產,其生產工藝過程為:(1)殺青。由殺青機將鮮茶葉加工至葉片柔軟,葉色暗綠,青臭氣味散失,含水量為60--64%。(2)揉捻。用揉捻機以40--50轉/分的速度,使茶葉細胞破壞率達到40--50%,要求90%以上茶葉緊成條。(3)干燥。用烘干機烘干達到茶梗一折即斷,嫩茶白毫發(fā)亮,含水量在7--8%之間。(4)分篩。用分篩機進行粗葉和細末處理。
紅碎茶,1984年尚勇茶廠最先生產,1988年易武茶廠也開始生產。其生產工藝過程為:(1)萎凋。鮮葉放入萎凋槽,采用室內自然萎凋法,室內溫度在20--24攝氏度,用鼓風加快萎凋過程,通過萎凋使鮮葉正常均勻失水。(2)揉切解塊分篩。萎凋后通過揉切機擠壓、切。
5、購銷(1)機構清雍正以前就有外來茶商在縣境“五大茶山”收購茶葉,清雍正二年(1724)后,石屏等地少數(shù)民族漢族陸續(xù)云集本地入山作茶,隨之許多茶商相繼在曼灑、易武、倚邦興辦茶莊商號,就地收購和加工茶葉,最多時近40家,收購茶葉總量上萬擔。當時茶價分春茶(清明前采摘)、二水茶(四、五月采摘)、三水茶(六、七月采摘)和谷花茶(八、九月采摘)4等,以質論價,上等茶(春茶和谷花茶中的尖子茶)價每市斤3角(銀元)。1937年后,法國人禁止茶葉銷往越、老、緬3國,茶葉銷路受阻,茶價大跌,每市斤上等茶為2角(銀元)。1945年茶莊商號紛紛倒閉,僅小販收購少量茶葉。
建國后,國家把茶葉列為二類物資,實行計劃收購,限制私營。并根據(jù)茶質優(yōu)劣,劃定等級,制定收購標準樣,實行對樣收購,共分6級18等。1952年中茶公司在易武倚邦設茶葉收購小組,當年收購茶葉234擔,1957年收購1826擔,1958年國家把茶葉類為一類商品管理,實行指令性計劃。本縣計劃收購到各合作社,并以社為單位結算價款,給予糧食獎售。同時指定各中心商店負責茶葉購銷業(yè)務。1964年國家簡化茶葉收購標準樣,以季節(jié)分級設等或以年劃級分等設5級18等,以質論價。1974年國家改革茶葉收購標準樣,設6級12等,每級設兩等,逢雙設樣,一級一個樣。1976年12月成立縣外貿站,統(tǒng)一負責全縣茶葉生產、購銷業(yè)務。當年收購茶葉2218擔,是1957年的1。2倍。1978年前青毛茶收購價為每市斤8角2分。1979年縣外貿站在易武、象明、勐侖、芒果樹、尚勇5個茶葉主產區(qū)設立茶葉收購組,同年茶價上調38%,即每市斤青毛茶為1。21元,因茶葉減產,當年只收購1336擔,1981年縣外貿站擴建為縣外貿局。1983年茶價有上調13%,每市斤青毛茶價為1。29元,當年收購茶葉3101擔,比1979年增2。3倍,占當年茶葉總產量的81。8%。1985年國家適當開放茶葉購銷政策,只對“邊銷”茶實行計劃調撥,對出口紅茶實行合同收購;對內銷茶、計劃外邊銷茶及出口茶則實行議購議銷,隨行就市。同時將茶價又上調13%,每市斤青毛茶價為1。41元,當年收購茶葉2555擔,占總產量的52。7%。1987年茶價又上調4%,每市斤青毛茶為1。5元。1988年茶價再上調4。6%,每市斤青毛茶為1。57元,當年收購茶葉1808擔,比1985年減1。4倍,僅占當年茶葉總產量的19%。
(2)銷售清乾隆年間(1736~1795),元寶茶便開始打入國際市場,茶道由易武經緬甸、泰國至香港,遠銷美、法、香港、南洋等地,年銷元寶茶約六、七千馱(一馱約一擔)。光緒二十二年(1986),易武至香港茶道受阻,茶葉銷量大減。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由茶商和地方紳士出資,民眾出力,修通由易武經倚邦至思茅茶馬驛道,全程235公里,寬1。13米,路面全用青石板鋪成,從此元寶茶內銷思茅、普洱 、元江、石屏、昆明等地,一部分銷往西藏自治區(qū),年銷量300擔以上。民國10年(1921)茶商新開通易武經老撾烏得至越南萊州茶道后,茶葉銷量迅速回升,年銷量6000余擔。1937年后,法國人禁止銷往越、老、緬3國,茶路被阻塞,元寶茶長期滯銷,茶莊商號漸漸倒閉。
建國后,直至1984年,國家對茶葉購銷實行“全額收購,統(tǒng)一調撥”政策,1958年前縣境不通公路,本縣所產茶葉除少量在本地銷售外,全部運銷佛海(今勐海)茶廠。1959年小勐養(yǎng)至勐臘公路通車后,本縣茶葉便直接運銷下關和昆明。經下關茶廠加工的茶葉,銷往西藏自治區(qū)。經昆明茶廠加工的茶葉,主要銷往國外。1980年后,本縣茶葉運銷下關、昆明外,一部分還運銷勐海茶廠。1983年總銷茶葉3466。3擔,其中縣內銷售210擔。1985年以后,國家適當放開茶葉購銷政策,實行指令性計劃,合同訂購和議購議銷并行的政策,對邊銷茶(指7級至等外茶)實行指令性計劃,對外銷茶(紅碎茶)采取合同定購,其他茶放開。1986年以后,本縣茶葉購銷形成以外貿局為主營單位,多渠道經營的格局,邊銷茶由外貿局經營,紅碎茶由生產廠家直接以合同訂購的形式調省茶葉公司,其他散茶,外貿局經營一部分,供銷社經營一部分,也有個體戶經營的。外貿部門經營的茶葉繼續(xù)調勐海茶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