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茶歌》講述:烏龍茶工藝源于漳州
盛必以長竹之筐。
凡烹茗以水為本,火候佐之,俗以三叉河之水為上,惠民泉次之,龍腰泉又次,余泉又其次者。”可見漳州品茶不但有宋代斗茶的遺風,而且更講究水、火候及茶具,對茶具的講究至今還流傳著“一無名、二思亭、三逸公、四孟臣”等語。明末清初漳州這種品茶、斗茶風氣,“有其癖者不能自已”,“茶之費歲數(shù)千金”。(見《龍溪縣志》卷十)甚至所收入不足以供茶費。
漳州人講究品茶,生產茶葉也有悠久的歷史,可遠溯宋元,宋漳州教授李綸在淳熙《臨漳志序》提及漳州所產“其所以衣食給用者,則又有……茗之類”。
而種植采制興盛于明季,“漳芽、漳片”正德、嘉靖年間就被列為貢品。正德年間漳州每年貢“葉茶三百七十八斤、芽茶五百斤”。明末清初漳州有著名的“靈山寺茶”,還有名茶“龍山產者佳”,(見《龍溪縣志》)平和縣“茶出大峰山者良”,又據(jù)《長泰縣志》載正德、嘉靖年間長泰所產茶葉列入本縣向朝廷進貢的珍品。
以上可見漳州的茶葉早負盛名,我們可再從四川名菜譜中略見一斑,傳統(tǒng)川菜有一盤名叫“漳茶鴨子”,據(jù)說原用漳州茶葉制作而成,這盤“漳茶鴨子”是很有名氣的菜肴,吃起來有“漳茶風味”。當然現(xiàn)在所做的“漳茶鴨子”不一定用漳州茶葉制作,但“漳茶鴨子”的名稱至今沿用。這也可以說明漳州茶葉古時候就譽滿海內。
從《茶歌》看漳州烏龍茶工藝的外傳
當今許多專家學者都一致認為烏龍茶工藝至少已有300年以上歷史,這一論斷大都是據(jù)明末清初釋超全(俗名阮旻錫)所作的《武夷茶歌》及《安溪茶歌》而得出的。
阮旻錫(1626—1711)號夢庵,字疇生,廈門人,出生于敗落官僚家庭,弱冠時曾“慨謝舉子業(yè),師事曾纓”。曾纓為萬歷間進士,“崇禎初參政巡漳南”,(見《廈門志》)隆武朝文淵閣大學士。隆武亡,入廈投鄭成功。辛卯,(1651年)清兵趁鄭成功征粵時機,一度攻破廈門,曾纓自盡殉節(jié),阮旻錫冒死“出其尸”葬于金門。時阮為鄭成功儲賢館成員,至抗清事業(yè)無望,乃出游各地名山大川十數(shù)載,后遁入空門,到武夷山當和尚。《武夷茶歌》當是在武夷山當和尚時所作,《安溪茶歌》應在其后。
《崇安縣志》載《武夷茶歌》。
錄于下:
嗣后巖茶亦漸生,山中供此少為利。
往年薦新苦黃冠,遍采春芽三日內。
搜盡深山粟粒空,官令禁絕民蒙惠。
種茶辛苦甚種田,耕鋤采摘與烘焙。
谷雨期屆處處忙,兩旬晝夜眠餐廢。
道人仙山資為糧,春作秋成如望歲。
凡茶之產視地利,溪北較厚溪南次。
平州淺渚土膏輕,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