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記錄】中國“川”字茶 青磚鋪就萬里茶路
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一,成吉思汗春祭查干蘇魯克大典都在內蒙古自治區(qū)伊金霍洛旗境內的成吉思汗陵如期舉行,身著傳統(tǒng)服飾的蒙古族人民熟練的將一塊塊印有“川”字標記的緊實茶磚在祭祀現(xiàn)場堆碼整齊,這些外形為長方磚形,色澤青褐,香氣純正的茶磚,是來祭拜大汗的牧民們自發(fā)帶來的,在這里,青磚茶已陪著牧民們走過了六百余年的歲月風霜。
成吉思汗春祭查干蘇魯克大典 祭祀團自發(fā)獻上茶磚
自古以來內蒙古就地處高寒地帶,肉多菜少,《明史》曾載:“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則困以病。”蒙漢貿易相通后,牧民有“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之說。磚茶在邊疆牧民心中,是每日生活的必需品。
茶是藏、蒙等邊疆人民日常飲食必需品
他們辨別磚茶是否正宗、質量是否上乘的方式,就是用手撫摸茶磚中間的“川”字印記。同時,因為家家必備,磚茶也成為了草原上堪比貨幣的硬通貨。
手摸茶磚“川”字印記以辯真?zhèn)?/p>
小貼士
馬克思在《俄國人和中國人》一書中就曾記載到:在整個庫倫城和蒙古,流通最廣的等價交換物是磚茶,常被分割成小塊用于交易,一只羊合12到15塊磚茶,一峰駱駝合120塊—150塊,一只中國煙斗值2到5塊。老百姓常常背上一口袋磚茶甚至于拉一整車上集市交易購物,盧布與中國銀兩都不及磚茶。
作為“磚茶之鄉(xiāng)”,赤壁所盛產的青磚茶,屬于黑茶類。與其他茶品不同,漫長的渥堆發(fā)酵期是磚茶制作尤為特殊、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
采摘回一芽五葉甚至六葉、帶有紅梗的茶原料,在殺青、揉捻之后,先要經(jīng)過的小堆渥堆發(fā)酵。經(jīng)三次翻堆使茶葉發(fā)酵均勻后,再進入長達九個月乃至一年的大堆渥堆期。
采摘
揉捻
渥堆發(fā)酵
在漫長的渥堆時間中,茶葉中的茶青素緩慢地轉化為茶紅素、茶褐素,茶的味道經(jīng)長時間發(fā)酵轉化為醇厚、濃郁,磚茶獨有的陳香味也因此產生。
小貼士
在茶葉渥堆發(fā)酵的大堆中挖洞,以確保茶葉內部的溫度和與空氣的流通,是磚茶制作幾百年來積累下的經(jīng)驗,也是獨有的神奇景觀。因此赤壁的青磚茶又被稱為“洞茶”。
青磚茶獨有的長達九個月至一年多的大堆發(fā)酵
時代更迭,青磚茶去脂解膩、消食養(yǎng)胃的益處,不但強壯、滋養(yǎng)了一代代蒙古牧民,更在如今,調和了越來越多現(xiàn)代人過于豐盛的食譜。
一塊塊“川”字茶被一代代茶人壓進時間,仍舊是那么樸質醇香……
(本資料內容為微觀視界文化傳媒原創(chuàng),轉載請注明出處。)